大气预浓缩仪是环境监测中用于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半挥发性有机物(SVOCs)及异味物质分析的核心设备,其功能是通过低温吸附、加热脱附等技术实现样品的浓缩与富集。为确保仪器性能稳定、数据准确并延长使用寿命,需从日常维护、定期保养、关键部件管理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养护。以下是详细的养护细节:
一、日常维护细节
1. 清洁与防尘
- 外部清洁:每日用无尘布擦拭仪器外壳,避免灰尘积聚影响散热或堵塞通风口。
- 进气口防护:仪器进气口需加装空气滤膜(如PTFE材质),每周检查并更换滤膜,防止颗粒物进入内部管路。
- 管路清洁:每次采样后,用高纯氮气吹扫管路至少30分钟,清除残留的挥发性物质,避免交叉污染。
2. 流量与压力监控
- 载气稳定性:每日检查载气(如高纯氮气或氦气)压力,确保压力波动范围在仪器标称值的±5%以内。
- 流量校准:每月使用皂膜流量计或电子流量计校准载气流速,误差需控制在±2%以内,否则需调整阀门或更换流量控制器。
3. 冷阱状态检查
- 温度验证:每日确认一级冷阱(-30℃~-15℃)和二级冷阱(-150℃~-180℃)的实际温度与设定值偏差不超过±2℃,避免温度失控导致吸附效率下降。
- 冰霜处理:若冷阱表面出现冰霜堆积,需暂停仪器,待升温后用干燥氮气吹扫融化,严禁直接刮除以免损坏制冷模块。
4. 滤膜与吸附剂更换
- 颗粒物滤膜:进气口初级滤膜每两周更换一次,若采样环境粉尘较多则缩短周期。
- 吸附剂维护:Tenax、活性炭或硅胶等吸附剂需根据使用频率定期更换(通常每3~6个月),更换前需用高温活化或氮气吹扫再生。
二、定期深度维护
1. 管路系统维护
- 气密性检测:每月进行全管路保压测试,关闭所有出口并加压至10 kPa,10分钟内压降不超过5%为合格。
- 阀门润滑:每季度对气动阀门注入少量惰性硅油(如DC 200),避免密封圈磨损导致漏气。
2. 冷阱除霜与清洁
- 深度除霜:每季度执行一次冷阱除霜,启动升温程序至常温后,用无水乙醇冲洗冷阱内壁,去除挥发性残留物。
- 密封性检查:冷阱连接处的O型圈需每年更换,确保真空密封性。
3. 检测器校准
- FID(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):每周检查氢气、空气和尾吹气流量,每月用标准甲烷气体校准响应值,保证线性误差<5%。
- MS(质谱检测器):每半年进行质量轴校准,并清洁离子源,避免污染物干扰谱图。
4. 电气与控制系统检查
- 线路老化检测:每年检查电源线、信号线及接头是否氧化或破损,重点排查冷阱温控传感器和电磁阀线路。
- 软件更新:及时升级仪器控制软件,修复已知漏洞并优化采集参数。
三、关键部件专项养护
1. 制冷系统维护
- 压缩机保养:每年清洗冷凝器翅片,检查制冷剂压力(如R404A冷媒),必要时补充或更换。
- 温差控制:冷阱降温过程中需设置梯度冷却程序(如-1℃/min),避免温度骤变导致吸附剂破裂。
2. 加热脱附模块
- 温度均匀性测试:每半年用热电偶多点检测脱附管温度分布,偏差应<±5℃。
- 加热丝检查:定期清理脱附管内碳化残留物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加热丝熔断。
3. 采样泵与流量传感器
- 泵体润滑:隔膜泵每月滴加专用硅油,真空泵需检查油位并更换泵油(每年一次)。
- 传感器清洁:质量流量传感器用酒精棉轻拭,避免粉尘堵塞导致零点漂移。
四、存储与运输注意事项
1. 长期停用保护
- 仪器停机超过1周时,需用高纯氮气吹扫管路并密封进气口,冷阱保持低温状态(-15℃以下)防止潮解。
- 每月通电运行1次,执行空载循环程序,维持机械部件润滑。
2. 运输防震
- 搬运时需拆除冷阱和脆弱部件,使用原厂减震包装,运输过程中保持垂直放置,避免倾斜超过30°。
五、维护记录与安全规范
1. 日志管理
- 建立维护档案,记录每次维护内容、更换部件批次及校准数据,便于追溯故障原因。
- 异常事件(如压力突变、信号噪声)需详细备注并留存影像资料。
2. 安全操作
- 处理高浓度VOCs样品时,全程在通风橱内操作,佩戴防毒面具和防静电手套。
- 禁止带电插拔管路或更换部件,维修前需切断电源并释放系统压力。